明清必亡的逻辑
最近没有读什么书,倒是开始恶补据说是良心剧《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前面一部已经看完,后面的刚刚看到甲午失败后老李去签丧权辱国的条约。心中各种感受,如鲠在喉。一吐为快!
明必亡
明朝开国皇帝成功之后,对功臣大开杀戒,但是对自己的后代好的不得了,吸取了西汉建国后分封邦国导致内乱的教训。只给儿子土地和钱,不给权力和军队。但是这里面有两个致命缺点,一个是封王大部分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而且王族的土地不用纳税。一开始到时没有什么,可是200年后,朱重八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已经达到百万之多,明朝存在时间越长,这个压在帝国百姓头上的石头就越重,而且作为既得利益,在一切都遵祖宗之法的大背景下,是无论如何都不肯革自己的命的。可以想象,由于王族不纳税,老百姓负担很重,万一遇到灾荒啥的,只能贱卖土地度过荒年,王族不纳税的土地就更多了,反过来老百姓负担就更重,这几乎是个死循环。其实上层精英层是看出这个问题了,但是大家都不敢逆龙鳞,平时搞搞贪污腐败的严党,装装清流,对于根子上的问题,装看不见。只有海瑞这个傻子跳出来,上了那个天下第一疏《治安疏》,差点把嘉靖气死。其实海瑞的要求很低,无非是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亚圣说法以及“君臣共治”的大同理想。但是嘉靖是个极聪明之人,说出了下面这个貌似很厉害的一段话。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其实都是狗屁,自以为掌握了帝王的平衡之术,可是说到底,在利益分配上,并没有什么新花样,反正还是老子最大,王族最大。这个不可持续的游戏怎么也不会玩下去,这也就是张居正改革的由来,也是万历中兴的原因,只可惜这一切都建立在张居正一个人的身上,身死灯灭,既得利益卷土重来,于是明朝末年国库空空,只能干瞪眼看着建州兴起,闯王杀进来而徒叹无可奈何。特别是崇祯最后几乎要下跪求王族大臣捐献银子来救大明朝的一幕显得特别讽刺。《万历十五年》总结了这一切:中国的问题出在用道德代替法律。但其实还有一点就是法律要与时俱进。估计要是朱重八看到崇祯下跪这一幕,也会气急败坏,吐血三尺而死。
清必亡
清朝其实吸取了明亡的教训,可以封王,也可以王族土地不纳税,但是尽量不封“铁帽子王”,综观整个朝代,也只有十二家而已。这样的好处就是就算祖宗再厉害,爵位再高,几代过后,都变成平民了。有效的解决了土地兼并和财政收入的冲突。可是,“家天下”这个根上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根据儒家那一套,皇帝就是君父,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成了皇帝最后的底裤,有些明君还可以,可是到了慈禧这里,北洋舰队这个国之重器就远远不如自己的后花园重要了。令人可叹的是,同样是君主制下,在立宪之后,日本的天皇就直接打脸了,为了买吉野号这个国之重器,自己每天只吃一顿饭。境界高下,立等可见。同样,后来居上的沙俄也可比较下,但是稍有不同,彼得一世是第一个皇帝,创业之君,活力非凡。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集权制度下,王朝兴衰基本上寄予统治者自身的素质。而其他思路呢?孙文和康南海对话颇为精彩:
孙中山:大清国人人有病。 康有为:什么病? 孙中山:愚昧之病。 康有为:愚在何处啊? 孙中山:被奴役着却以为自由着,从来不知道平等为何物,不知自爱也不懂爱人。一句话,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 康有为:病根何在? 孙中山:这就多了,四书荼毒生灵,五经钝化人心,三纲生产奴才,五常捆绑性情,这是文化之病;普天下之大众,食不能果腹,衣不能暖身,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盘剥不止,这是经济之病;所有这些病症都是一个总病根,那就是政治之病——华夏四千年的专制之制。 康有为:开个方子试试。 孙中山:走向共和! 康有为:这方子,有几味药啊? 孙中山:思想之药三味,自由、平等、博爱。制度之药三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至于李鸿章,就如他自己所说,就是一个裱糊匠,他没有海瑞的勇气,也不想改变这一切,他只是希望能拆东墙补西墙,在各种掣肘下让这个朝代灭亡的慢一点,晚一点。呜呼!
共同点
-
都有党争,都有一派自称儒家真传,自诩清流。明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清有翁同龢,张骞。
-
都有一个自以为精明,其实都很自私的皇帝。明有嘉靖,清有慈禧。
-
都是财政空虚,内忧外患,拆东墙补西墙。
-
都是牺牲国家这个大家,满足皇帝自己的这个小家。
-
都有倭寇之患。
-
都是极端专制。皇帝之下都成了奴才,人格尽失。
不同点
-
明朝倭寇不成系统,清朝日本脱亚入欧,根基已变,举全国之力与中国PK。
-
明朝太监忠诚,而且出了不少好太监。清朝大太监几乎没有一个好东西,人已变态。
-
清朝已有西学之风,各种新思想迸发,而明朝只能在老皇历中找经世济民的答案。
展望
如今的民主已经不是120年前孙文说的那个民主,中国的现状亦非过去凋敝羸弱的那个中国。在又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我就在想,什么是道理,道理就是事实能够证明成功的才是道理。中国家天下的道理已经证明顶不过三权分立的道理,三权分立的道理顶不顶得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呢? 三权分立成功的如英、美、日,失败的如南美,中东,非洲。集权的失败的如苏联、朝鲜,成功的如新加坡,中国。在地球这个实验瓶里,到要看看究竟是那种制度更适合大多数的群居智人呢?
Comments